青科会

第14期“荔研问真-青年学者座谈交流会”——人工智能领域专题

2025年04月01日

        2025年3月28日,由深圳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主办的"荔研问真-青年学者座谈交流会"在粤海校区汇元楼成功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本学期首场交流会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旨在促进青年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医学、生命及机器人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崔宏志、副院长韦阳、副院长李亚运出席会议,科研管理业务老师、学院科研人员及科研秘书等40余人参加会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杰锋主持会议。

        崔宏志院长强调,青年学者是学校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学校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荔研问真”系列活动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成果、交流思想的平台,希望通过此次交流会,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新活力。

        交流会上,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8位青年学者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基础及应用研究展开了深入探讨。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邹永攀老师分享了多维度用户情境信息泛在感知与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围绕多模感知融合、特征解耦、深层决策挖掘等开展研究,计划攻克多模感知误差与语义割裂冲突、跨域差异与特征迁移不稳定、动态挖掘复杂与内在推理湮没,致力于开发精神障碍自动诊断与分析系统,助力解决民众心理健康难题。

        医学部黄若冰老师分享了多模态AI赋能乳腺癌精准医疗全流程决策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该系统通过强化学习实现超声关键帧的智能提取,经由双层优化实现多模自动加权诊断,并结合动态竞争蒸馏算法提升了病理亚型的识别精度,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巨大潜力。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沈翔老师分享了人工智能在隧道与地下工程应用与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盾构掘进参数的精准预测与地质参数反演,提出了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超大直径盾构切桩状态智能识别算法,为城市敏感复杂环境下的隧道施工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王恒之老师聚焦群智感知中的隐私保护与激励机制,介绍了其在双边隐私保护框架和动态任务分配算法方面的突破性成果。致力于构建面向隐私保护和激励相容的在线群智互动感知系统,提升群智感知系统的安全性与效率。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黄耀东老师分享了边缘计算赋能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针对边缘计算面临的挑战,提出基于张量并行的大模型分割和多设备协同部署方案。通过问题建模,以最小化设备推理时间为优化目标,在内存限制的约束下,合理分配模型参数于不同设备,致力于提升模型推理响应效率。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王子娅老师分享了机器人触觉感知领域的最新进展。其研发的柔性压阻模组与自适应触觉感知算法,为机器人灵巧操作提供了更精准的环境交互能力,相关技术已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应用。

        管理学院耿爽老师聚焦于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智能决策与服务优化,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在线医疗全链路服务效率。通过智能算法创新,通过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解决多目标推荐和动态预测难题。未来计划探索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问诊机制及其质量评估方法,以实现“医-患-AI”协同问诊。

        高等研究院石文俊老师分享了基于AI大模型的病毒基因组研究新范式。通过LUCA生物大模型体系,从而发现通过常规序列相似度比对难以发现的远缘新蛋白,运用模型推理,得到潜在奇病毒和核质病毒序列,为病毒进化研究提供新的科学认知。


        张杰锋 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 ,人工智能 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人工智能赋能不同学科、不同领域 快速发展 甚至颠覆性变革 , 我们要积极主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术研究,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 。“荔研问真-青年学者座谈交流会”不仅为我校 90后 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成果、交流思想的平台,也充分展示了青年学者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活力与科研实力,为推动人工智能与多学科的交叉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将继续深化有组织科研,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与青年学者互动,支持青年学者成长发展。同时为我校遴选国家人才苗子、组织重点重大项目、组建科研平台、挖掘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为深圳大学“双一流”建设及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